#最新
学习心得|遇圣学,致良知,见光明

2024-01-11 0 735
转载自丨新国学之家微信公众号

学习心得|遇圣学,致良知,见光明

遇圣学  致良知  见光明

文/薛春蕾

2022年春节,我怀着期待之心参加了“儒家经典——王阳明传记”视频课程。我想深入了解儒家文化到底在讲什么,我更想知道被誉为“儒家最后一位圣人(完人)”的王阳明是如何度过他充满坎坷且实现内圣外王之一生的。

课堂上,我调整身心,认真聆听潘麟先生的讲解。现将我的学习心得整理如下。

诗书传家

本次课程在讲王阳明传记时,揭示了王阳明一生成就“三不朽”伟业与其家族世代诗书传家有重要关系。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”是儒家的因果观,这一因果观对后世的我们影响很大。人们在做有违良心的事之前,想想这句话,在正常情况下也会为了自己的后代而不敢去做坏事。

儒家教化(含诗书传家)之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实现道德(生命)觉醒的。儒家提倡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”,是把这些德目看成我们实现道德觉醒之途径。子曰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”(《孝经》)孔子教导我们行孝,主要目的是让我们通过孝来超越小我、进入大我,复又超越大我、进入无我。原来孝只是手段,不是目的,我们只要把孝做到最纯粹、最极致,就能通过孝进入无我,实现道德(生命)觉醒。

学习心得|遇圣学,致良知,见光明

做内圣工夫

课程强调,这个世界有两种智慧,经验智慧和先验智慧。经验智慧是后天累积型智慧,所谓的“经一事,长一智”是也;先验智慧是先天存在型智慧,无需累积,只需呈现。西方文化是建立在经验智慧之上的文化,它发展出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。经验智慧认知的是事物的结构之理,属于客体真理。东方文化是建立在先验智慧之上的文化,发展出了生命科学。先验智慧认知的是事物的存在之理,即事物的所以然之理,或事物的超越之理,属于主体真理。

通过学习,我明白了朱熹的“格物致知”和王阳明的“格物致知”有本质的区别:

朱熹基于经验智慧来解释“格物致知”,其格的是事物外在的结构之理,属于客体真理。朱子把“心”与“理”分开,其“心”指的是“人心”[1],其“理”指的是客体真理。朱子希望能让儒家文化经世致用,错用经验智慧重新注解了四书五经。遗憾的是,被朱子错解后的儒学,并未发展出西方文化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,只是失了儒学的内圣宗旨。

王阳明基于先验智慧来阐释“格物致知”,教导我们格除身心的不良之物(如私心杂欲等),通过不断地“格物”,不断地“致知(致良知)”,彰显人与生俱来的先验智慧(良知、德性),成为圣贤。

孟子云: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”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“不虑而知者”即“良知”。良知是理性直觉,是先验智慧。良知之心乃“道心”而非“人心”,即孟子所称之“本心”。它自有判断善恶、真假、美丑的能力,并自然自发地转恶(假、丑)为善(真、美)。《道德经》云:“不出户,知天下;不窥牖,见天道。”我们人类的未来在哪里?人类的文明将走向何处?做内圣工夫,良知彰显,我们就会知道答案。我们人生的终极使命,就是将良知(德性)彻底彰显出来,即“致良知”,成为圣贤。然而,致良知需要一个过程,我们从看到太阳到拥抱太阳,中间还有一段路程要走,这就需要我们有耐心、有恒心,像养育一个孩子那样去致良知。我坚信:只要我们坚持践行圣贤教导,做内圣工夫,良知定会彰显。

学习心得|遇圣学,致良知,见光明

立志成圣

儒家文化非常强调做静定、精一工夫。王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,就是通过做工夫让心性(无相光)[2]透显出来而成为圣贤的。我们现在的身心如同一杯浑浊的水,只有不去搅动它,让水静止,水中杂质才会沉淀下来,静则澄,澄则清,清则透,透则明。

成为圣贤的前提是立志。“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”(《教条示龙场诸生》)因此,儒家始终强调立志的重要性,立志是我们能否成圣、能否学好儒家圣学之关键。

儒家文化(乃至东方文化)可以一句话概括,即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。“天理”就是“道心”[3],是我们的心性(良知、德性),它是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。“人欲”就是“人心”[4],即私我、小我。我们立志成圣,就离不开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不断地做内圣工夫,终会成圣。

最后献上王阳明先生的《咏良知四首示诸生》,与大家共勉!其诗如下:

个个人心有仲尼,自将闻见苦遮迷。

而今指与真头面,只是良知更莫疑。

问君何事日憧憧,烦恼场中错用功。

莫道圣门无口诀,良知两字是参同。

人人自有定盘针,万化根源总在心。

却笑从前颠倒见,枝枝叶叶外头寻。

无声无臭独知时,此是乾坤万有基。

抛弃自家无尽藏,沿门持钵效贫儿。

良知中自有无尽藏,圣贤从不欺人。我此生最幸福的事就是遇明师、学圣学,余生我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学习和践行圣学,把经典活出来,弘扬圣学。


     *向上滑动查看更多

注:

[1]“人心”出自《尚书·大禹谟》中“十六字心传”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“十六字心传”释义为:经过长期而持续的身心修养与实践,“惟危”的“人心”被切实而有效地净化、升华而回归于“惟微”的“道心”之中,完成了由人向圣的升华,彻底而圆满地实现了人生的核心价值与意义——实现终极关怀,实现生命(“道”或曰“道心”)内含之真善美的全然彰显(或曰“觉醒”),完成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使命与责任。参见潘麟:《〈中庸〉心要》,江西人民出版社,2021,第36页。

[2]关于无相光、有相光的阐述,可参阅潘麟先生著作《〈中庸〉心要》。第251—252页。

[3]“道心”出自《尚书·大禹谟》中“十六字心传”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

[4]“人心”出自“十六字心传”。


图片|新国学之家,禁止商用,违者必究
说明|本文版权属于原作者,图片版权归新国学之家所有。如需转载请联系新国学之家后台获取授权,欢迎分享到朋友圈。
想免费学习新国学和生命科学请点击上方新国学视频小程序
END

学习心得|遇圣学,致良知,见光明

欢迎添加四川蜀都书院工作人员微信号

了解更多新国学思想

 

▼想深入系统学习请参加我们四川蜀都书院“线下课程”,请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
收藏 (0) 打赏

感谢您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
打开微信/支付宝扫一扫,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,分享从这里开始,精彩与您同在
点赞 (0)

蜀都书院 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|遇圣学,致良知,见光明 https://a8w.cn/1815.html

传承健康,传播文明。

常见问题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
暂无评论
官方客服团队

为您解决烦忧 -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