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最新
学习心得|寻根之旅,刻不容缓

2024-01-11 0 550

转载自丨新国学之家微信公众号

学习心得|寻根之旅,刻不容缓

寻根之旅,刻不容缓

文/洪敦凤

一百多年前,五四青年们的声声呐喊,如漆黑夜空中响起的惊天霹雳,将冰冷如铁、腥臭如血的旧社会轰开了一角,震裂了看似死气沉沉的铁屋子,打破了民众的麻木与迷茫,中国走上了光明之路。

五四时,学生们对封建礼教给予了极大的愤慨,高喊“打倒孔家店”,并非没有原因。他们要打倒的不是那个《论语》里面循循善诱、心怀天下的圣人孔子,而是要打倒经过两千多年业已被异化为教条的封建礼教。

汉朝以后,许多儒生顺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,把儒家圣学异化成封建礼教,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确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,从此,在春秋战国时期生机勃勃的儒家学说染上了政治色彩,成为统治阶级教化人民的工具。而历代帝王把礼教当作“护身符”,以此统治百姓,一直走到了清朝末年。当各种外来思想流入中国,民主、自由理念深入人心,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。直到新文化运动,礼教才开始与政治分离开来,这自然是历史的进步。但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,这成为了历史问题,影响至今。

学习心得|寻根之旅,刻不容缓

建国初期,国家尚且保持着尊重知识分子的风气,但在十年浩劫,“批林批孔”运动成风,许多珍贵古典经籍付之一炬。儒家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也难逃此劫难。就算时隔五十多年,世面上对儒学批判之言论依旧横行。倘若看一看,你会发现其言论之荒谬与滑稽、义理之混乱与模糊,令人喷饭。细思之,不禁股栗,这些言论中不乏所谓的专家学者,他们对儒家的态度还普遍存有“文革遗风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虽也听过一些名人讲解儒学,但总难以相应,故将此学束之高阁。

直到参加了儒家经典公益课——阳明心要,我对儒家圣学的态度才发生了改变。通过潘麟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,我才明白儒学并非为统治阶级服务,儒学是通过五伦来提升、纯化、觉醒我们的道德(生命),因为道德需有落地处,即在我们的身心、家庭、国家和天下。通过做省察克治、格物致知等内圣工夫以达修身,以修身为基础建立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各社会与人性层面的外王之道。

紧接着,我又学习了儒家经典视频课“王阳明传记”和“《传习录》”。在听课时,我轻轻拿起《传习录》,翻开,泛黄的书页上,一行行苍劲有力的墨迹在暗淡的灯光之下演绎万千,一位位圣贤的身影浮现出来——从伏義、黄帝、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,到孔子、孟子,再到二程、陆、王,他们目光深邃,穿越了千古岁月,直达我的内心深处。他们就在那里,微笑地看着岁月变换,沧海桑田。他们不惧时光逝去,因为他们对儒家道统有着无比之信心。穿过历史的迷障,剥去两千多年来每个朝代增附其上的油彩,儒家圣学的光芒最终显现了出来。

失道即是失德

课程讲了儒家的德性价值观(不同于生物性、人性价值观)。目前社会上流传着“爱美之心,人皆有之”之类的言论,在这种环境下,很少有人对此质疑。然而,当一个人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在穿着打扮上时,物欲就会蒙蔽我们的眼睛乃至心灵。如此丢失了下学上达,忘记了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——回归心性。故在圣贤看来,一味追求外表之美,而忽视心性,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错误,是一种失德的表现。把爱美之心改为爱德之心,追求德性就对了。听了这番话,我深受震撼。不只沉溺于爱美是一种失德的表现,在面对美食、音乐、旅游、购物等生活中的小事时,若我们沉溺其中不能自省,何尝不是失德?儒家认为,失道即是失德,失德即是丧失生命,即是丧失圆满觉醒与终极解脱,即是丧失真善美,兹事体大。

学习心得|寻根之旅,刻不容缓

儒家追求的道德是自律道德。道德分为两类:一类是他律道德,一类是自律道德。儒学是建立在自律道德之上的智慧体系。当我们不清楚自律道德和他律道德之差别时,就会把二者混为一谈,视道德为枷锁、桎梏。课程讲述了自律道德的真正含义,儒家是通过伦理的觉醒以实现道德觉醒,通过道德觉醒以实现生命觉醒。即使是他律道德,它是束缚还是解放也是依我们而定:如果一味鄙视、反感、逃避法律(他律道德),它给我们带来的就是束缚;如能给予其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接纳,明白法律是在帮助、保护我们,即使目前它有不完善的地方,我们也应遵守、重视,并进一步完善它。遵守他律道德带给我们的是相对自由,只有自律道德之觉醒,才能给我们带来绝对自由。

十六字心传

对于“十六字心传”,我以前在读《尚书》时虽有耳闻,但苦于其佶屈聱牙之特点,解释得大多含糊其辞,故一直未入其门。直到听了潘麟先生的解释,方才明了:来自后天的“人心”(人的经验智慧认知),具有片面性、肤浅性和局限性等特点,若是以此来指导我们的人生是极其危险的。充满了贪婪、嗔恨、愚痴、傲慢等等负面存在,故是危险令人堕落,甚至会把人类带向毁灭的;先天的“道心”(指先验智慧,是德性、心性)玄妙而又深奥,是终极圆满的。惟有长期而持续地做精一工夫,“惟危”的“人心”被切实而有效地净化、升华而回归于“惟微”的“道心”,完成了由人向圣的升华,彻底而圆满地实现了人生的核心价值与意义——实现终极关怀,实现生命内含之真善美的全然彰显,完成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使命与责任。[1]

这段解释,让我对儒家的理解更清晰了。“惟精惟一”是通过实修(践履)达成的。像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,选择在事上磨,积极开办讲学;之后又前往南赣平定了为祸多年的匪患;当南昌宁王起兵叛乱,朝廷诸臣皆畏葸(xǐ)不前时,也是王阳明就地召集兵马征讨宁王,最终平叛,维护了国家之安定。

孟子言:“夭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”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潘麟先生解释说,“修身”即是修德,不管长寿还是夭折,都能做到“不贰”,能抱道而终,与仁同生共死。道不可须臾离也,要做到这一步,需要立志成圣,平时做工夫,觉醒、融入道德。

杀身成仁

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,践行仁义、抱道而终的圣贤代不乏人。

至圣孔子孤身一人在城门外惶惶如丧家之犬。大雪纷飞,飘到他的褐袍之上,他那双睿智的眼睛愈发明亮。孔子并非不知前路艰难万分,但为了推行儒家的仁政,为了明明德于天下,他依然坚定地踏上了周游列国之路。

文天祥抗元失败,身陷囹圄,于腐臭中面对敌军的折磨与诱惑,他却依然心怀浩然之气,在狱中创作出了《正气歌》,最后庶几无愧地走上刑场,面南而礼,抱道而终,用其碧血丹青为南宋王朝画下了一个句号。

颜佩韦、杨念如、马杰、沈扬、周文元五位义士,面对宦官擅权,纵然被杀也决不低头。

学习心得|寻根之旅,刻不容缓

在历史故纸堆中,我看到了一颗颗跳动着的赤诚之心、仁义之心。他们生长在儒家文化的土壤中,有的来自高官,有的来自平民。他们中的很多人或许也有不完美之处,但于人生的关键时刻,他们却选择了杀身成仁,将一切光耀献给了仁义。

东西文化之别

西方人和被西化的人也许难以理解杀身成仁。西方人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黑暗森林,“物竞天择”“弱肉强食”是其根本法则,唯有使用暴力欺凌弱者,才能获得霸权,从而成为森林之王。

我们看到,让西方人引以为傲的冒险家有麦哲伦、哥伦布等,虽然他们对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,但他们出海的主要动机往往是为了寻找传说中的“黄金国”,然后将当地土著的所有财产占为己有。斯蒂芬·茨威格在其著作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中写道:“这一画面让酋长惊愕得目瞪口呆,他眼中的天国子弟,趾高气扬、像神一样威严的外来人,一见到黄金,身上所有的尊严都消失殆尽,而是像一群挣脱了锁链的狗似的互相争夺着一根骨头。”

西方人的兽性认知和兽性行为,缘于低级的兽性文明。很显然,处于低级的兽性文明下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,绝对不是人类的最终归宿。

中华文明是圣贤(德性和人性)文明。生长在圣贤文化(儒佛道)之土壤中的中国人,非常注重德性和人性。汉、唐、宋、明等朝鼎盛无比,那时,中国的综合国力之强大,是当时尚处分裂的西方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。但中国从来没有主动侵略他国。当年郑和七下西洋,率兵数万,船队中长宽达百丈的大船数不胜计:“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通使西洋。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,多赍(jī)金币。造大舶修四十四丈、广十八丈者六十二。”(《明史·郑和传》)郑和率如此庞大的船队下西洋,仅仅是为了传播明朝的仁义,宣扬中华之德行。

学习心得|寻根之旅,刻不容缓

中国文化提倡“道济天下”“和而不同”,更是将其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基本原则之一[2]。在当代,中国积极推进建立“一带一路”,与世界各国和谐交往,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,推动构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。

当今世界,“和平”与“发展”虽为时代主题,但是局部战争和民族冲突依然存在。近期俄乌战争爆发,北约、欧盟之行径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兽性文明之低级与西方欧美所鼓吹的“自由、民主”之虚伪。

“环顾世界,唯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可以有效地纠正、治疗、疏导、改善、提升、弥补、润泽西方现代文明的严重痼疾和各种负面作用——我们坚信这一观点和主张,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(当然也包括西方人在内)所认可与接受。”[3]

追根溯源

为了避免文明文化被异化,潘麟先生作“华夷之辩”以正本清源,让我们知道,何为中华文明的正统,文明文化有极强的地域性、民族性,本民族的文明文化,最滋养我们,我们与之最相应。一旦我们与自己的文明文化不畅通,身心、思想、逻辑、情感等必不畅通;只有与自己的文明文化畅通,一切才能畅通。

近一两百年来,由于西学东渐等原因,我们丢掉了自己的文明文化之根,各种污染、异化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健康与和谐,极大地削弱了我们民族的创造力。因此,我们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文明文化之根,寻根之旅不仅必要,而且刻不容缓。儒学是中国文化核心组成部分,其道统(又名“儒门心法”,此为儒学最为核心之灵魂也[4])之传承无非“心性”二字。究竟而言,心性(良知)是我们的根。

潘麟先生说,我的学生要人人做到诗书传家,在家庭生活中传承文明是最好的传承方式。自己先学习,还能影响下一代、下下一代,让中华文明文化在每个家庭中播种、扎根、发芽、开花,一代代地传承下去。

以儒佛道为代表的东方圣学,皆来自圣贤。传承圣学,分为学统传承和道统传承[5]。我们不仅要传承学统,更要传承道统。今天我们得遇明师,接续上了圣贤法脉,从此踏上了生命觉醒之路,我们要生起责任感和荣耀感,坚定不移地遵道而行。


     *向上滑动查看更多

注:

[1] 参见潘麟:《〈中庸〉心要》,江西人民出版社,2021,第36页。
[2]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:中国提出的国家外交纲领性政策,1953年12月,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,即“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,互不侵犯,互不干涉内政,平等互利,和平共处”。
[3] 潘麟:《〈大学〉广义》,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5,第252—253页。
[4] 同上书,第186页。
[5] 无论就个人而言,还是就家国族群而言,人是文化性的存在,故人必须自觉地成为文化人,接受文化的教育与引导。人之文化化、文明化、人性化、伦理化、思想化、文艺化等,统称为“学统”。在儒家看来,学统之传承只是人的使命之一,虽然十分重要而终身不渝,但比学统更重要的人生使命是传承“道统”——彰显心性,走上德化人生之路(人生的过程就是彰显和践行心性之过程,就是彰显心性之中先天本有之自律道德于待人接物之过程);在儒家看来,学统与道统相辅相成,互为因果。以宋明儒者视之,学统属于“闻见之知”,道统属于“德性之知”或“良知”;以今之生命科学视之,学统属于经验智慧(感性与知性范畴,人性范畴),道统属于般若智慧(理性或曰性理范畴,佛性范畴)。潘麟:《〈中庸〉心要》,江西人民出版社,2021,第84页。

图片|新国学之家,禁止商用,违者必究
说明|本文版权属于原作者,图片版权归新国学之家所有。如需转载请联系新国学之家后台获取授权,欢迎分享到朋友圈。
想免费学习新国学和生命科学请点击上方新国学视频小程序
END

学习心得|寻根之旅,刻不容缓

欢迎添加四川蜀都书院工作人员微信号

了解更多新国学思想

 

▼想深入系统学习请参加我们四川蜀都书院“线下课程”,请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
收藏 (0) 打赏

感谢您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
打开微信/支付宝扫一扫,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,分享从这里开始,精彩与您同在
点赞 (0)

蜀都书院 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|寻根之旅,刻不容缓 https://a8w.cn/1821.html

传承健康,传播文明。

常见问题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
暂无评论
官方客服团队

为您解决烦忧 -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